事实上,在范仲淹活着的宋仁宗时代直至白胜穿越而来的宋徽宗时代里,这篇《岳阳楼记》在北宋文坛始终处于一个被批判的地位。
要么无人提及此文,但凡有人把这篇文章摆到桌面上来说事,就一定是批判范仲淹的“反动思 想”的。
范仲淹一生中三次遭贬,其中固然不乏新旧党争、变法失败等外在因素,但归根结底,其主要原因还是他的忧国忧民思 想遭到了整个当权阶层的仇视和打压。
在这个时代里,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讨论这篇文章,北宋的文坛也好,士子阶层也罢,都不会有人击节赞赏,当然更不会被拔高的全民皆须背诵的境界了。
白胜也就是没机会跟老蔡提起这篇文章,如果他提出来,那么蔡京对这篇文章的批评定会令他大跌眼镜,因为蔡京才是把握时代脉搏的文人代表,蔡京的思 想才代表着北宋文人的主流。
几乎与这个时代里的所有儒士文人相反,狄烈却是崇尚《岳阳楼记》的特例。
因为范仲淹是他祖父狄青的启蒙老师!早在狄青统帅大军大破西夏的时候,范仲淹恰恰是狄青的上级领导,顶头上司。
正是范仲淹告诉狄青,只懂得练武是没有前途的,练武的同时必须习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