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脑袋坏了,国子监不都是一群只会读书的酸儒吗?他们能干什么事情?
大明国初的国子监,还真不是这么回事!
在明代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,曰科目,曰荐举,曰铨选。
学校以教育之,科目以登进之,荐举以旁招之,铨选以布列之,天下人才尽于是矣。
什么意思呢?
就是州府县各级官学,培养人才,科举考试,选拔人才,一些特殊的情况,可以通过官员举荐直接入仕。另外呢,除了高官是天子任命,其余官吏根据吏部的考评优劣,进行铨选。
以柳淳为例,他是属于举荐,做了大宁都司的经历官,然后又被超擢成为长沙府同知。
像黄观那样,因为地方科举表现突出,被送到国子监读书,他可以参与科举,也可以靠着国子监生的身份,直接做官。
就像很多官吏,他们的子弟蒙恩荫,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,成为监生。但是也他们的学识,未必能通过科举的独木桥,所以不经科举,直接为官,就成了不错的选择。
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黄观一样,一路过关斩将,直接拿到状元,别说状元了,就连普通的进士都不容易。
所以呢,总结起来,在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