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、被海水跑得手脚生疮,最后也仅仅能换回一点裹腹的食物,
全家都吃不饱……
可是再瞅瞅眼前的一幕,海滩上挖些池子,太阳底下晒晒,人下去用耙子退、用扫帚扫,轻轻松松就弄到这么一座盐山,怕不是得有几万斤海盐?劳役们想起自己以前的辛苦,真是欲哭无泪;忽而想到以后有了这么好的方法,可以轻松获得海盐,虽然盐并不是自己的,但是如此轻松的营生又能顿顿吃上饱饭,却又
都是欣喜若狂。
而那些士族商贾们,则整体傻眼,目瞪口呆,心中五味杂陈,可谓酸甜苦辣百味惧生,不知道是个啥滋味……
欢喜自然是欢喜的,如此轻省的制盐之法,比照朱振当初承诺的产量只会多不会少,这笔投资自然大赚特赚。
但是懊悔不甘者也大有其人!
不过他们也清楚,若不是朱振的新技术以及水泥在起作用,这般产生产模式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至于产量更不可能提上去。
海盐的产量的确是不少,这笔买卖做得值了,即便是在“银行”里借贷了大笔款项,每月每年要缴纳数额不菲的利息,也还是大有赚头。可问题是如此简单到极点的晒盐之法,自己此前怎地就未曾想到呢?许多士族和商贾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