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南控伊阙,北依邙山,东临虎牢,西接函谷关,因四面环山,气候温和、雨量丰沛,土地肥沃,自古就是华夏子孙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。
武王自击败殷商,建立大周政权之后,为就近管理山东殷商王朝参与部落,特命周公旦和召公在洛水以北建立东都洛阳,到了周平王时,为躲避犬戎之乱,周王室放弃镐京,迁都洛阳,进一步促进了洛阳文化及经济的发展。
千年后,南阳西汉王室后裔刘秀平定乱世,在原址稍南处重建洛阳,并定都于此,史称东汉。
从刘秀定都洛阳到这时,已经又过了一百多年。
新建的洛阳城,南北长九里,东西宽六里,形态成长方形结构,又称为“九六之城。”
洛阳城内,共有南北纵走及东西横走的廿四条大街道,两旁植有柳树及槐树,街道及街道中间为居住的“里”。主街道连贯各主要城门,宽约四十公尺,长五百公尺。城中间有条天子专用道路,称为御道。御道的两旁有高约一公尺半的长墙围住。依照洛阳城原样,东汉武帝重建了“南宫”,办公居住都在这里。南宫的东边,设有司徒府、司空府及太尉府。东汉明帝时又在南宫的西北增建“北宫”,专为皇帝及皇族居家使用。北宫设有四个大门,名称和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