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小时练习之后,有了明显进步。桑梓亭记下了那几个对节奏感掌握的不是很好的、乐器比较小众在合奏中显得过于突兀的。
对这几位组员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调整。
如此一来,便只剩下了两步,一步是练习、练习、不停的练习。另一步,便是融入精神力的时机。
桑梓亭更担心的是最后一步,每个人融入精神力的方式不一样,精神力一加入进来就会显得异常的混乱。
打个比方,一个人演奏,就是音乐声加上一条精神力线,向外抛出一颗毛线球,让毛线球的曲线贴合音乐的声线。
那么一群人演奏,就相当于抛出几十条毛线球,形成几十条精神力曲线自然有高有低,而不可能全部一样。
桑梓亭想到这幅画面就觉得有些头疼。
音乐的节奏,可以用同一个,精神力的曲线该怎么控制,她又该怎么调整组员们的精神力曲线呢?
桑梓亭灵光一闪的想到了江河入海的图像,加上海浪一波一波拍打沙滩的节奏。
组员们的精神力输出,就像江河流到了大海,再由大海输出拍打着海岸,形成一波一波的浪花。
那么谁来做这片大海呢?毋庸置疑,这“海”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