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。
青徐黄巾之所以是黄巾主力,黄巾之乱后十余年还保持着如此庞大的规模,和这个现象有很大的关系。
一边是吏治**,一边是官声卓著的名士——历任泰山太守中不凡李固、杜密、苑康这样的名士,整治臧戒的张举是渔阳名士,现任泰山太守应劭也是汝南名士——这种情况实在有些诡异。真实的原因并不复杂,所谓的名士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为民作主——或者不能,或者不愿——他们之所以能得到好名声,常常是因为这些普通百姓没有话语权,有话语权的是和他们同气相投的世家豪强。
东汉末年名士非常多,政治非常烂,史书上常常把责任归结于皇帝或者外戚、宦官,从来不提士族自身的**,实际上官员主体还是士族,只是被选择性的忽略了。谁让写史的笔据在士族手里呢。不可否认,士族中有真名士,但士族的主体之**起外戚、宦官不遑多让。尽管著史者多有隐讳,蛛丝马迹还是屡见不鲜,华丽的皮袍子下面累累的虱子。
身为直接受害者,臧霸、昌豨等人对那些世家大族深恨痛绝,只是实力有限,只能躲在山里发狠,此刻听孙策大肆张扬不仅要杀人,而且要杀很多人,臧霸心中认同,昌豨更是大声赞好。
孙策一句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