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宁镇。
非不欲为,力所不能及也。
这件事得从靖难之役说起,才能说得明白。
建文元年,靖难之役爆发。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,为防止宁王包抄他的后路,起兵袭陷大宁,挟宁王朱权及诸军归。
后世关于大宁都司内迁的原因,学界观点不一。在明代有些史籍中认为是兀良哈的泰宁、朵颜、福余三卫在靖难兵变中,追随燕王朱棣作战有功,明成祖朱棣以大宁都司诸卫之地与之,此说见于抚安东夷记、吾学编、三卫考、四夷考、明史、读史方舆纪要等书记载。
其中,明史纪事本末指出,自朱棣为了解除后顾之忧,奔袭宁藩,威胁宁王附归,“尽拔降骑还北平”明史则说,朱棣当时直趋大宁,劫走宁王及其家属,收其精锐,尤以朵颜三卫最为骁勇善战。朱棣登基后弃守大宁,实为酬庸兀良哈三卫助己夺位。
在后世的明史研究中,也有类似说法,如蒙古族通史就认为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,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,挫败了镇守大宁卫的宁王朱权。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三千名精兵,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。
因此,在朱棣即皇帝位后,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,决定把大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