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半是在劝降。
苏杨听到此,脸上却泛出了一抹笑意,笑意中满是鄙夷。
是对这些人的不耻!
不过他也懒得多说什么,因为他根本犯不着争辩什么。
孰优孰劣一会便知。
然后,《春晓》现世。
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
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苏杨之所以写这首诗,一来自然是因为应题,二来,就是因为它脍炙人口的程度!
这首诗很简单,但意境很强大!
初读似觉平淡无奇,反复读之,便知道其中的天地。
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,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,而在于它的韵味。
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,然而悠远深厚,独臻妙境。
千百年来,人们传诵它,探讨它,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,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,自然而无韵致,则流于浅薄。
苏杨真的不想去解释,这首诗在他那边的世界,到底出名到了什么程度。
上到黄发台背的老人,下到牙牙学语的孺子。
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首,王孟之一的孟浩然,所作的春晓。
单就孟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