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偶尔也听文学网站那边的负责人聊起,说PC时代是可以造神的,读者容易对作者形成黏性。而手机时代就只能造神作,不能造神。如此一来,很多人就选择了一旦进入精品,一本书就‘永不完本’,尽量借用这个已经被读者认可的壳子写得尽可能地长,再水也要躺着继续赚。
这种情况下,无限流的崛起就很好理解了——同样写500万字的书,一本无限流只需要读者付出一次鉴别垃圾的鉴定成本。而如果选择写5本每个篇幅在100万字的紧凑的、高C迭起的中长篇,就有可能导致读者因为对后面4本缺乏鉴定耐心而流失。这里面的道理就跟克里斯托弗.诺兰拍《蝙蝠侠3:黑暗骑士》会有人看,但如果直接拍《黑暗骑士》,看的人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。”
顾诚全程没有插话,欣慰地看着张一鸣自己寻找其中的规律。
张一鸣说着说着,终于渐渐停了下来,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捉摸不透的奇怪症结。
“可是,原先的网络,在无限流出现之前,也可以写到几百万字的,为什么那些希望把书写长的人不继续选择传统模式创作呢?那样不是可以把无限流带来的版权和设定同人问题都回避过去了么?这样一来,还是没法解释无限流为什么就火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