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之中,凋零不堪。
南去,东去的以市民阶层为主,大部分与移居之地土著融合。逃亡江南的,变更发音,洛阳雅音为基础,创制南曲。
逃得不那远的,以湖北襄阳,河南南阳,商丘和山东济宁聚集最多,口音变化最小。这也是孟先生和老索两个乡下土包子,在京兆公官大学戏剧社这种高雅社团能够立身的基础。
其实还有个原因老索和孟先生从来没说过,两家祖上都是民间菜肘子戏的艺人,还保留有传统戏本。只不过民间对戏子有歧视,两个人都是读书人,于是绝口不提。
与为了照顾乡间听戏的口味,百余年来,菜肘子的曲牌变化不大,但唱辞越来越乡土化,非常亲民了。与此同时,也被后来兴起的豫剧满满挤出大戏台,演变为乡土小戏。
两位老哥倒还专门合作写过一篇文章《济宁地方戏菜肘子调--洛阳雅音的凋遗》,被国史馆收录,列为前朝国史的一个引用部分。
不说那么远了,大伙看着廖化:赶紧让他下来吧!
老索仍在大段铺陈洛阳繁华,这一段词唱下来,一晚上他包圆了都够!底下看戏的都萎靡不振。
廖化点点头:大力哥准备!
安排底下七哥,廖村的小伙子们排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