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税。
你在属地买货,要给属地缴一成折色税,可海关是大明的;你要把货运到国内,要给海关交一成半的折色税,海关还是大明的;出了海关就得卖货,海货不管你想怎么卖,都只能在五省市舶司集散,一个转手再缴一成半的税。
即便如此海商还是趋之若鹜。
因为利润太高,这些税务最终还是会转嫁到交易中每一个经手人手上,到底还是有得赚。
自西洋军府定在果阿,棉花在那边就像白给一样,甚至多数海商会选择在那边买地开厂,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直接在本地纺成棉线再卖回来,卖也不用卖去别的地方,早就签好契约,每年按时给各路指挥使卫所送去就是。
过去就是以物易物,拿棉线换棉布,一部分卖到爪哇换粮食,一部分拿回印度接着卖。
粮食能抵税。
这种超大宗的贸易朝廷挣的是小头,尽管出货进货数额极大,可在朝廷关税中占不到三成,毕竟单价低。
朝廷的利润在珍珠、象牙、宝石这些大宗的贵重物品交易里,带来明帝国爆发性增长的税收。
膨胀的国库收入,比什么都能解决问题。
初初掌国,摆在张居正面前让他最高兴的事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