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多让人难受啊。
如果百姓能跟贵族说上话,贵族张嘴:“你饭吃思密达?”
“我饭吃思密达!”
交流还是比较顺畅的,可平民没什么机会能见贵族,要学习得看书、看文字,一句说起来是‘我饭吃思密达’的话,写出来却是‘我吃饭’。
非常不便于理解,自然为学习提升了很高的难度。
李氏朝鲜第四代世宗大王就已经认识到汉文给交流带来的不便,设谚文局广招学者,把汉字拆了对标朝鲜语音,来创造文字。
可这东西没啥用,因为那会不是先民高唱诗经的时候,那已经是明英宗朱祁镇时期了,汉字发展极为成熟,根本不是想去就能去的。
真正成功的去汉字运动,是二战后的韩国,干净彻底,也造成一个无法挽回的问题,韩国青年无法查阅本国史料。
因为不学中文,他就看不懂以前人写的什么。
所以他们就算知道大明人把一个地方叫什么,也只能学出语音,却不知是哪个字。
到了海外也是随意拼凑,偏偏许多人都住在东洋,还因是第一批加入汉文学堂的人物,混上了教书先生之类的公职。
说起来,可能这个世界的人物并没有如此感触,但世界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