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末动乱,百姓流离失所,接受教育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品。所以无论是官学、私学还是家学,都无法做到稳定。
直到三国鼎立后,各国边境上虽然还是干戈不息,内部的百姓的生活环境已经部分得到保障。在这种情况下,学官也逐渐建立,承两汉之余韵,尚学的风气也再次复兴。
按照风俗,孩童八岁之前,在家中接受教育、识文断字。便如张舆,由于张祎与崔氏的言传身教,已经能够背诵好几本开蒙读物。又如琅琊王氏的王导,虽然与他均是一般年纪,其神采之俊,连族兄王澄与夏侯府的夏侯延都为之折服。
当然,在垂髫时期便接受教育,往往是出身世家、或者父母学识较高的孩童才有此机会,否则往往要到八岁之后进入书馆,才能得到开蒙的机会。
这种情况不但很多,而且还属于主流。
所以史书中记载的那些大家族的子弟,往往都是自小聪颖,这也是受教育权得到保障的最大见证。而寒门子弟以及那些编户齐民子弟,若是机缘巧合,譬如某某官员在当地设立学馆、某某著名学者恰巧到当地讲学,由此而得到受教育的机会,方才能显示出聪明的一面,往往由此被乡里目为天才儿童,齐声夸赞。
八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