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种,永远是以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最大的事情。
在开元这个全国人口达到七千多万,人均耕地达到九亩多的时期,则更显重要。
在没有机械化设备的时候,试问一个人,怎么种的过来九亩多田?
更何况,一个青壮农民实际上需要种植的土地,远远不止九亩多,可能是几个九亩多。
因为,人均九亩多,是按照所有人头算的,而首先官员,文人士大夫,以及他们的一些附庸群体,就不会种地。
像长安城内的一百多万人口,能有一两成的人去种城外的田地就不错了,洛阳和其它一些大城的情况也差不多。
这一类的人口全部加起来,就差不多占据了所有人口的近一成,属于为权贵地主阶级服务的人。
再加上商人,工匠,艺人,军队士兵,以及以游牧,渔猎为生的一些人口,和数量最为庞大的,没有劳动力的老弱和孩童,实际上通过劳动力,在土地里为所有人的基本生存做贡献的,绝对不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。
所以,很多农民,实际上需要耕种的土地,远远超过九亩多,甚至,一户两个壮丁的人家,多数时候要种一百多亩地,体力劳动强度十分巨大,这些农夫对于朝廷多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