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规模铸造了吗?”徐大问道。
汤隆回答:“可以,实际上,俺觉得这炮造起来比火绳枪枪管容易一些。”
“能造多少?”公孙胜问道。
“我们已经有了模范,材料和人手充足的话,一个月就能造两门。”汤隆说道:“如果在增加人手,速度还能加快。”
“两门?”
公孙胜掐指算了一下,现在的火药产量勉强够用,但是一刻不停的生产的话,一两年之内,火药产量的增长就有可能跟不上火药武器的增长。
“以最快的速度铸造,人手和材料,我来想办法。”
徐世杨没有公孙胜那么多想法,他急需大量火炮武装新军炮兵——按照设想,新军每个步兵营80名炮兵相关人员,应该装备至少6门火炮,如果在加上徐家船队所需舰炮,大炮数量缺口在60门上下!
如果使用木炮代替,因为一门木炮只能开火一次,炮兵的实弹射击训练总是无法有效进行,这是徐世杨的一块心病。
60门大炮,对徐家来说不是个容易填补的数字,必须从现在开始,一刻不停的予以改善。
“是!”得到徐世杨的首肯,汤隆赶紧答应下来。
他看得出来,徐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