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还是当年宁远大战时的铁火统(射程三里左右,还时常爆膛)、仿制的红夷大炮(十几年前的,射程七八里)。
这么一比较,优劣就很明显了,清军可以在距离十里地对明军进行攻击,而明军只能挨打。
最关键的是,明末之时,明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守,修建要隘,重修明长城,火炮被固定,反观清军是攻方,他们有着选择战场的主动权,这是明末明军一直败多胜少、仅消灭百名鞑子就可封爵的主要原因。
可此时,清军再次听到东城传来的隆隆火炮声,知道西城的战斗还在持续,这说明,西城守军已经很难有效来增援自己,士气怎能不降?
此消彼涨,清军开始后退,西城墙被明军攻占的区域越来越多。
量变引发质变,半个时辰不到,西城彻底落入廖仲平手中。
宜将剩勇追余寇!
廖仲平下达了追击命令,数千明军对东逃的清军发起了追击。
东城清军的溃败也不比西城晚多少。
明军的再次进攻,打乱了清军的部防。
已经抽调的一部分清兵只能迅速返回,加上城门被火炮再次洞穿,其中的混乱可想而知。
而吴争这次毅然下达了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