喧闹的渤海湾,比北洋一期远航时还要拥挤的海面上,威风凛凛的舰队整装待发。
高大的六甲舰上,年轻的武状元袁自章身披参将甲胄,目光扫过海面上飘扬猎猎旌旗的巨舶,聚焦在远处扯地连天的民船上。
他是万历二年的武举会试第一,自幼读文习武,打小便希望考取武状元谋个出身,不过在这个军事技术动荡的大环境里,考武举确实是件不是那么明智的决定。
从考生到考官,明里暗里都透着尴尬。
潜心习武二十年,别说上阵当个将军,就算是个小兵,给人放铳打死又能上哪说理去?
家里舞惯了百斤重刀、开满了百斤巨弓,考取了武进士出身,原以为能落个将官职责,却不想被兵部尚书谭纶一句话打发,卷起行囊奔赴宣府讲武堂,又是两年半。
尽管明朝的武举不是那么靠谱,考生学了一身屠龙术到考场上才发现考题是杀鸡,但科举本身这个遴选过程很科学。
武进士也好、文进士也罢,通过层层遴选,他们无疑是那三年中所有考生里最优秀的人,有接近完美的勤奋刻苦,还有极为优秀的学习能力,这能让他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中遭遇绝大多数问题迎刃而解。
在宣府府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