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朝在官员上的选拔一直以来都是以举孝廉的方式,举孝廉为地方官员负责举荐,入京后根据才学任免官职。当然还有一些并非孝廉出身,比如蔡邕。他就没有被举孝廉,而是因为名声太大直接被三公之一的司徒桥玄征召为橼属。
这种橼属严格来说,和如今李义担任的主簿很像,都是征召者自己提供俸禄。不过因为地位不同,成为三公的橼属后,很容易就会升官。还是蔡邕,在被征召后很快就出任县令,后入京为郎中等等。
被举孝廉或者征召,下放地方担任县令或者县令。紧接着入朝为官担任各个高官的属官,然后再慢慢从各自的系统往上升。
像李义这种郡守的主簿,一般来说升官也应该是成为一县之长或者差不多级别的官职。但李义的功劳摆在那里,虽然说并没有任何制度表明封侯者不能担任县令,但堂堂县候却担任区区一介县令,怎么想似乎也……
而且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能和李义这位新任冠军侯匹配的官职,绝大部分都已经有人了,就算暂时空缺,那也是为某些人准备的。虽然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是对立的,但士大夫集团之中,各个士大夫们也得为自己的门生考虑一下前途。
虽然李义是皇甫规和张奂的弟子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