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期武道/武士道)。
明治时代,日本的武道正式出现了。《武道规范》(1895年)一书定义了武道,包括了剑术、武士道思 想这些内容,看似‘道’字比‘术’、‘艺’要牛,可内容上,稍一改变就成为鼓吹忠诚武勇的****洗脑工具。
用中国人的话讲,叫杂学伪道。
一直到被打老实后,才又回到武道二字的正解路上。
而在这一时期,中国的武术家们提出了两个思 路。
一个是国术概念的提出,另一个是开创了以武入道。
国术一词在1927年出现,目的体现在中央国术馆的口号中:“强种救国,御侮图存”。
这时的中国人已经看出了国家将面临的危难,希望普及能实用的武术,甚至想着‘哪怕练了能多搬一箱炮弹也好’(ps:这是一位有名的民国大佬说的话,朴素却不合实际。当时的大环境,多数人想的是,练了能多吃两个馒头)。
后者,以拳师孙禄堂为代表,在其师北京最有名的八卦拳师程庭华倒于火枪之下后,领悟到了拳头与冷兵并不能阻挡步枪火炮,便将自身拳术推向极致,走向了拳与道合之路。
这里的‘道’字,与日本人的武道不是